RISS 학술연구정보서비스

검색
다국어 입력

http://chineseinput.net/에서 pinyin(병음)방식으로 중국어를 변환할 수 있습니다.

변환된 중국어를 복사하여 사용하시면 됩니다.

예시)
  • 中文 을 입력하시려면 zhongwen을 입력하시고 space를누르시면됩니다.
  • 北京 을 입력하시려면 beijing을 입력하시고 space를 누르시면 됩니다.
닫기
    인기검색어 순위 펼치기

    RISS 인기검색어

      검색결과 좁혀 보기

      선택해제

      오늘 본 자료

      • 오늘 본 자료가 없습니다.
      더보기
      • 爾雅』異文의 同源關係 硏究

        나진희 韓國外國語大學校 大學院 2009 국내석사

        RANK : 247359

        本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尔雅』异文中属于同源关系的字,提供研究古音的资料,进而了解各时期字义变迁过程和先秦古人的用字习惯。 本文以1926年上海锦章书局影印的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南昌府学的『重栞宋本尔雅注疏校勘记』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重栞宋本尔雅注疏校勘记』比照『尔雅』十四个板本排列校证,并照示了各板本所使用的异文。从『重栞宋本尔雅注疏校勘记』中所发现的异文可分为同源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讹字(误字)。本人以『重栞宋本尔雅注疏校勘记』为底本,除去异文中的联绵语以外,把93组同源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 本文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明研究动机、研究目的,综述当前国内外研究概况,同时揭示了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尔雅』的作者、编纂时期、内容、性质、价值以及地位。 第三章首先给异文下定义,同时把异文分为五个下位概念,即同源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讹字(误字),本文参考各类词典以及综合各方学者意见后对其做了定义。根据该定义把出现在『尔雅』的异文分为同源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讹字(误字)后,得出了如下的结果:『尔雅』的异文总共527组,其中同源字有93组,通假字有287组, 古今字有48组, 异体字有73组, 讹字有26组。其中通假字占了最大比率,其它依次是同源字、异体字、古今字、讹字。 第四章根据第三章给异文所做的分类,筛选出专属同源关系的字后,针对此进行了语音和语义方面的分析。各字的语音分析,以王力在『汉语音韵』提出的上古声母32母和上古韵部29部为标准。各字的语义,根据许愼的『说文解字』来把握其本义,并通过『汉语大字典』收录的用例来了解本义的引申情况。 第五章结论,对上述内容做了总结和分析。异文的分析对语言学和文化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如下: 第一,异文反映先秦古人的用字习惯,因此对研究当时汉字间的关系应有一定的价值。第二,异文对研究汉字字形结构的发展和演变具有独到的考证作用。借着研究异文之间的关系,可以引证并揭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简化、形声化、方正化绝非偶然。第三,异文反映一个字的各种不同写法,因此不仅可为汉字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也可引证汉字的演变过程及不同时代的用字情况。第四,异文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本义。第五,有些异文不仅可以用来旁证前人已有的训诂结论,还可以纠正一些谬误。第六,异文可以作为研究上古音的资料。 在文化学上的意义如下: 第一,异文中很多是变换表意偏旁的字,这些异文有助于考察古代物质文明发展状况。第二,异文中也有附加偏旁的分化字,这些异文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通过分析『尔雅』异文的同源关系,揭示了所属字的古音和字义的变迁过程。这也说明了异文研究在语言学和文化学上具有的意义与研究的必要性。希望本文会对今后研究『尔雅』和异文的学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爾雅·釋고≫의 分析을 통한 意義關係 硏究

        최혜림 전북대학교 교육대학원 2009 국내석사

        RANK : 247359

        《&#23572;雅》是&#20256;&#32479;儒家&#32463;典"十三&#32463;"之一,在中&#22269;&#35757;&#35778;&#23398;史和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是中&#22269;&#29616;存最早的一部解&#37322;&#35789;&#20041;的&#19987;著,也是第一部按照&#35789;&#20041;系&#32479;和事物分&#31867;&#26469;&#32534;纂的&#35789;典。自&#38382;世后,&#34429;有&#35768;多&#21382;代&#23398;者&#20026;&#23427;注&#37322;,但&#20174;&#23545;照原文&#36827;行的&#30740;究&#26469;看&#36824;&#36828;&#36828;不足。因此,本&#35770;文&#23558;&#22260;&#32469;《&#23572;雅》是否&#20026;一部同&#20041;&#35789;典,特&#21035;是在<&#37322;&#35778;>篇"&#34429;不&#26500;成同&#20041;&#20851;系,但也存在于一&#20010;&#26465;目中"的&#20869;容,&#23558;探&#35752;如下&#38382;&#39064;: 第一章主要&#20869;容&#20026;&#30740;究《&#23572;雅》的&#21160;机、目的、&#20869;容、方法,以及&#36807;去的&#30740;究&#21160;向。&#20256;&#32479;的&#35757;&#35778;&#23398;和&#35821;&#20041;&#23398;,&#23545;古&#27721;&#35821;&#35789;&#27719;无法&#32473;予科&#23398;的解&#37322;,本文旨在&#36816;用&#29616;代&#35821;&#20041;&#23398;的理&#35770;方法,&#21363;成分分析法。通&#36807;&#23545;&#36807;去的&#30740;究&#21160;向分析可&#35265;,&#30740;究《&#23572;雅》的&#23398;者&#34429;&#35748;&#20026;&#23427;是一部"同&#20041;&#35789;典",但也都承&#35748;其中存在着相&#24403;一部分"意&#20041;上有一定&#32852;系,但又不到同&#20041;程度的一&#32452;&#35789;",也就是&#35828;存在着非同&#20041;&#35757;&#37322;。 第二章主要考察了《&#23572;雅》的作者和成&#20070;&#26102;代、&#26500;成的&#20869;容和&#20307;制、&#21382;代&#30740;究&#29616;&#29366;,以及《&#23572;雅》的&#35757;&#35778;方法和特点。&#20174;古至今&#20851;于《&#23572;雅》的作者和成&#20070;&#26102;代的&#38382;&#39064;&#20247;&#35828;&#32439;&#32429;,大致有以下&#20960;&#31181;:①西周周公所作&#35828;; ②春秋末年孔子所作&#35828;; ③&#25112;&#22269;初年孔子&#38376;人所作&#35828;; ④&#25112;&#22269;末年&#40784;魯儒生所作&#35828;; ⑤秦&#27721;&#26102;儒生所作&#35828;; ⑥《&#23572;雅》非一人一&#26102;而成。由此可&#35265;,宋代以前有&#35748;&#20026;《&#23572;雅》&#20026;周公作、孔子等人增&#34917;,有&#35748;&#20026;《&#23572;雅》&#20026;孔子&#38376;人所作,宋代以后亦有秦&#27721;人作&#35828;,&#35748;&#20026;纂集者不止一人。明&#28165;和&#29616;代&#23398;者又明&#30830;提出是&#25112;&#22269;末期成&#20070;&#35828;。有的甚至于明&#30830;提出了《&#23572;雅》的作者和成&#20070;&#26102;代,或周公,或孔子,或子夏,或叔孫通等。但由于年代久&#36828;、文&#29486;散佚等原因,&#35770;者大多&#27809;有具&#20307;指明《&#23572;雅》的撰人&#20026;&#35841;,成于何&#26102;,&#23545;于《&#23572;雅》撰人和&#26102;代的&#35770;&#35828;多是根据一些&#24182;不能完全令人信服的&#38388;接&#35777;据作出推&#35770;或干脆就是一&#31181;主&#35266;的猜&#27979;。而《&#23572;雅》的十九篇按&#20869;容分&#20026;&#20004;大部分:<&#37322;&#35778;>、<&#37322;言>、<&#37322;&#35757;>三篇&#20026;普通&#35821;&#35789;(一般&#35789;&#35821;)部分,&#23545;古代的普通&#35821;&#35789;作&#35821;文上的解&#37322;,&#31867;似后世的&#35821;文&#35789;典;<&#37322;&#20146;>、<&#37322;&#23467;>、<&#37322;器>、<&#37322;&#20048;>、<&#37322;天>、<&#37322;地>、<&#37322;丘>、<&#37322;山>、<&#37322;水>、<&#37322;草>、<&#37322;木>、<&#37322;木>、<&#37322;&#40060;>、<&#37322;&#40479;>、<&#37322;&#20861;>、<&#37322;畜>十六篇&#20026;百科名&#35789;部分,&#23545;古代的&#19987;科&#35789;目作通俗的解&#35828;,&#31867;似后世的百科名&#35789;&#35789;典。根据&#21382;代的&#30740;究,&#29616;考察了古代流&#20256;下&#26469;的部分注&#37322;本,如郭璞爾雅注本、陸德明音義本、邵晉涵正義本、邢昺注疏本、&#37085;懿行義疏本等,&#24182;考察了&#20174;各方面&#23545;20世&#32426;《&#23572;雅》&#30740;究的&#35793;本。&#20851;于《&#23572;雅》的&#37322;&#20041;方式,本文分&#20026;10&#31181;&#31867;型。其中&#20026;部分名&#35789;&#27010;念下定&#20041;&#24182;&#23545;所&#37322;&#23545;象予以描述的做法多表&#29616;在<&#37322;&#20146;>以下16篇,多&#20041;&#35789;、同&#20041;&#35789;、同源&#35789;等方式多表&#29616;在<&#37322;&#35778;>、<&#37322;言>、<&#37322;&#35757;>三篇。 第三章主要考察了在&#30740;究《&#23572;雅》中的同&#20041;&#35789;&#26102;,至少&#24212;&#24403;&#32508;合考&#34385;以下四&#26465;原&#21017;: ①以&#20041;位&#20026;考察的基准; ②&#20041;位的中心&#20041;素相同; ③限定性&#20041;素相差不大; ④句法功能基本相同。 第四章主要考察了在《&#23572;雅&#8729;&#37322;&#35778;》中&#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之&#38388;&#21457;&#29616;的非同&#20041;&#20851;系的&#35757;&#37322;。首先解&#37322;了何&#20026;非同&#20041;&#20851;系,&#23427;是指&#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不是同&#20041;&#20851;系的&#35757;&#37322;,&#25442;句&#35805;&#35828;,&#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无共同&#20041;位存在的。然后&#36816;用&#29616;代&#35821;&#20041;&#23398;的理&#35770;方法,&#23545;《&#23572;雅&#8729;&#37322;&#35778;》中&#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在&#35789;&#20041;&#20869;部的&#20851;&#32852;&#36827;行了分析,主要分&#20026;以下三&#31181;情&#20917;: (1)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35789;&#20041;&#20869;部有&#20851;&#32852; ①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是上下&#20041;位&#20851;系 ② &#35757;&#35821;是用&#26469;揭示&#19982;被&#35757;&#35821;某方面的&#35821;&#20041;特征的 ③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的共同&#20041;素&#38544;藏于二者&#35789;&#20041;&#20869;部若干&#20041;素之中 (2)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的&#35821;&#20041;&#32852;系在外部 ①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35821;&#20041;上和&#35821;法上有必然的&#20851;系 ②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之&#38388;,某&#31181;程度上反映了中&#22269;古代的社&#20250;&#21382;史文化 (3) &#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无必然的&#35821;&#20041;&#32852;系 具&#20307;分析如下: (1)&#35789;&#20041;&#20869;部有&#20851;&#32852;是指&#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34429;无共同&#20041;位存在,但&#36827;行分析之后,可以&#25214;到&#23427;&#20204;之&#38388;&#35821;&#20041;&#20869;部的&#32852;系。&#21363;有共同&#20041;素,&#26500;成二者相互&#27807;通、相互&#20026;&#35757;的&#26725;梁。(1)-①上下&#20041;位&#20851;系是指&#35757;&#35821;&#20026;上位&#35789;,被&#35757;&#35821;&#20026;下位&#35789;。&#23427;具有&#20004;&#31181;截然相反的包含&#20851;系:就&#35821;&#20041;特征的&#25968;量而言,每一&#20010;下位&#35789;除具&#22791;上位&#35789;的全部特征外&#36824;具&#22791;自身的自有特征,因此下位&#35789;的&#25968;量大于上位&#35789;的&#25968;量。因&#20026;&#35821;&#20041;特征是一&#20010;&#35789;的&#20869;涵,所以下位&#35789;必然包括上位&#35789;的全部&#20041;素。但就指&#31216;范&#22260;的大小而言,上位&#35789;的指&#31216;范&#22260;大于下位&#35789;。据此可以表示“下位&#35789;⊂上位&#35789;”, &#21363;是“被&#35757;&#35821;⊂&#35757;&#35821;”。(1)-②&#36825;&#31867;&#35757;&#35821;是用&#26469;揭示&#19982;被&#35757;&#35821;某方面的&#35821;&#20041;特征的。正是以&#35757;&#35821;的中心含&#20041;,去解&#37322;被&#35757;&#35821;的的局部&#35821;&#20041;特征。也就是&#35828;,&#35757;&#35821;的全部&#20041;素是被&#35757;&#35821;的部分&#20041;素,是解&#37322;被&#35757;&#35821;局部&#35821;&#20041;特征的&#20041;素。(1)-③&#36825;&#31867;&#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的共同&#20041;素&#38544;藏于二者&#35789;&#20041;&#20869;部若干&#20041;素之中必&#39035;&#23558;&#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的&#35789;&#20041;全部&#36827;行&#25286;分,才能&#21457;&#29616;二者共同的&#20041;素。 (2)&#35821;&#20041;的外部&#32852;系是指&#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在意&#20041;上&#27809;有直接的共同点,但在&#35821;&#20041;外部存在着某&#31181;&#20851;&#32852;。(2)-①必然的&#20851;系是指&#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35821;&#20041;相承。二者&#35821;&#20041;上存在着一&#31181;必然的&#20851;系,&#35821;法上有必然的&#32467;合&#20851;系。在判&#26029;&#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35821;&#20041;上有无必然的&#32852;系&#26102;,一定要&#23547;&#25214;一&#20010;可&#38752;的&#26631;准。那就是&#35821;法&#32467;&#26500;&#20026;&#26631;准的方式,去判&#26029;&#35821;&#20041;之&#38388;有无必然&#20851;系。(2)-②反映中&#22269;古代的社&#20250;&#21382;史文化是指&#35757;&#35821;重在揭示被&#35757;&#35821;在社&#20250;&#21382;史文化上的&#20869;涵。&#36825;&#31867;&#35757;&#37322;,略具中&#22269;&#21382;史常&#35782;的人,稍&#32463;分析,便能理解其中的含&#20041;。相反,不具&#22791;&#36825;些知&#35782;的人,便&#20250;莫名其妙。 (3)&#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无必然的&#35821;&#20041;&#32852;系是指&#38590;于&#35828;&#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之&#38388;无任何&#20851;系,但至少&#27809;有直接的、必然的&#35821;&#20041;&#32852;系。&#35768;多&#35757;&#35778;&#23398;家在解&#37322;&#36825;&#31867;&#35757;&#37322;&#26102;,&#24635;是千方百&#35745;地&#32473;&#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25214;点&#20851;系,但若&#32463;&#36759;&#36716;方才能相通的&#35805;,那&#20040;&#23454;&#38469;上&#35821;&#20041;早已不通。 &#20174;表面上看,&#23558;《&#23572;雅&#8729;&#37322;&#35778;》的非同&#20041;&#20851;系分&#20026;三大&#31867;; 但&#20174;分析方法、判&#26029;&#26631;准上看,&#24212;&#35813;分&#20026;&#20004;部分: (1)&#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有共同&#20041;素,二者&#35789;&#20041;&#20869;部的&#32852;系; (2)&#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无共同&#20041;素,二者无&#35789;&#20041;&#20869;部的&#32852;系。判&#26029;的&#26631;准&#20026;有无共同&#20041;素存在,&#35789;&#20041;&#20869;部有无&#20851;&#32852;。 如上所述,&#20851;于《&#23572;雅&#8729;&#37322;&#35778;》非同&#20041;&#20851;系的&#30740;究,只有在&#36816;用成分分析法,&#32467;合文字、音&#38901;&#23398;知&#35782;,&#23545;&#35757;&#35821;&#19982;被&#35757;&#35821;&#35789;&#20041;&#20869;,以及&#23545;外部&#20851;系&#36827;行分析考察之后,才能&#35748;&#35782;到《&#23572;雅&#8729;&#37322;&#35778;》非同&#20041;&#20851;系。如果&#32467;合&#20256;&#32479;&#35757;&#35778;&#23398;的&#20016;富&#36164;料,更&#20250;推&#36827;古&#27721;&#35821;&#35789;&#27719;&#23398;的&#30740;究。借此&#23545;《&#23572;雅&#8729;&#37322;&#35778;》非同&#20041;&#20851;系作以&#30740;究,希望&#20250;&#23545;&#35789;&#35821;解&#37322;和&#35789;典&#32534;纂起到借&#37492;意&#20041;。

      • 爾雅·釋宮》所反映的古代建築文化

        정언야 한국외국어대학교 2008 국내석사

        RANK : 247359

        《尔雅 释宫》收录了先秦有关建筑和道路及相关的资料。本文通过对《尔雅•释宫》篇的87个词目进行详细考察。对其中的古文字进行分析,来考察造字当时和以后的发展变迁。可以观察古代社会居住的形态,进而了解形成这种状况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 第一章为序论部分,研究对象的选定,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对《尔雅》的成书年代,作者,内容等作出简单评述。了解对《尔雅》研究的现况和古文字学研究的状况。对研究对象进行整理分类。引出全文的主体内容分为7个部分,列在第二章~第八章。 第二章考察关于整体建筑布局和附属建筑以及方位的词语18个。可以发现,古代建 筑的特征之一是平面方向上扩展。由单一建筑扩展为院落、附属建筑、建筑群。通过对室内和室外方位的考察,可以了解古代尊神祭祖的生活习惯,还有古代群臣站立的处所要遵循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 第三章通过对门的名称和门构件的18个词语的考察,可以看出门的名称细化且种类繁多,对门构件的名称收录也很丰富。反映出古代对门的重视和门所代表的等级地位等文化内涵。 第四章考察墙和土文化及其相关的内容10个。考察墙的各种形制和古代人文思想的联系。通过对鸡栖息处的考察,来分析古代社会生活中鸡所代表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墙体建筑工具和墙体地面的涂色来了解封建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色彩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和等级区分,平民百姓只能采用饱和度较低的黑白等色来涂饰。而黄色、红色等则象征皇权。不得随意使用。 第五章考察建筑材料及其文化。考察词语7个。建筑用木材、竹材、砖除了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外,还由于古人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思想赋予了文化意味。砖作为建筑材料多使用砌筑地面或墓室等建筑,而民居很少采用,至后世才逐渐广泛应用。反映了古代思想文化的变迁。 第六章为房屋构架和木文化9个字词。木结构作为建筑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考察这些字词多以木为部首。可以了解古代建筑构架的材料特性。由这些字没有甲骨文、金文在等字形,所以可以推定古代木建筑结构是在商周后期才发展起来的。 第七章为台榭楼和高建筑文化。考察词语3个。可以发现,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高建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高建筑的发展与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发展是有紧密联系的。 第八章为路桥和道路交通文化考察词语21个。道路交通词语的繁多表现出道路交通发达,另外在各种环境下行走的速度规定也表现出古代对于礼的要求。 第九章为结论。概括总结前面的主要内容。总结为《尔雅·释宫》所记录的有关建筑布局、式样、构件、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词语,体现出古代崇尚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表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要求,体现出中国古代含蓄闭合的思想倾向,和尊鬼敬神的生活习惯。

      • 孟子의 六經觀 硏究

        김진철 延世大學校 大學院 2005 국내석사

        RANK : 247321

        本稿는 孟子의 六經觀에 대해 硏究하였다. 그래서 『孟子』속에 맹자에 의해 六經, 즉 詩·書·禮·樂·易·春秋 등이 인용되거나 논의되고 있는 부분을 모두 검출해서 맹자의 思想과 관련시켜 분석하였다. 그리고 아울러 현재 전해오는 六經과 어떤 차이가 존재하는 지도 검토하였다. 맹자가 孔子를 私淑한 점으로 미루어 보아, 『論語』를 중심으로 공자와 六經에 대한 문제도 중간중간 언급하기도 하였다. 그리고 本稿의 전체적인 논의전개는 經→六經→孟子와 六經순으로 하였다. 제2장에서는 先秦文獻인 『詩』·『書』·『易』·『論語』·『孟子』·『荀子』·『左傳』등의 유교경전에서 ‘經’이 어떤 의미로 쓰였는지를 검토해 보았다. 文獻상의 用例분석을 거쳐 言語文字的인 시각에서 ‘經’의 의미를 분석해 보았다. 즉 上古音․甲骨文․金文․『說文解字』·『爾雅』등의 언어문자적인 측면에서 字義분석을 시도하였다. 이렇게 되면, ‘經’의 先秦文獻에서의 用例와 언어문자적 해석을 종합해서 ‘經’에 대한 의미를 도출해 낼 수 있을 것이다. 이렇게 도출된 ‘經’의 의미를 가지고, 漢代에 통용되어 쓰인 ‘藝’와 비교해 보았다. 그리고 중국사에서 『맹자』라는 텍스트가 어떠한 위치에 있으며, 또 어떤 평가를 받았는지를 25史 등의 사료를 통해 文獻學的으로 고찰해 보고, 또 『맹자』의 作者와 成書시기를 규정해 보았다. 『맹자』의 作者와 成書문제는 本稿에서 분석할 六經과 시기적인 문제와 관련이 있기 때문에, 기존의 학설을 중심으로 필자가 결론을 도출하였다. 제3장에서는 六經과 六藝의 차이, 六經의 성립배경, 六經의 效用과 가치, 六經의 배열순서 등을 살펴보았다. 먼저 六經과 六藝의 개념차이를 통하여 六經의 개념을 확정하였고, 또 六經이란 명칭이 언제부터 출현하고 있는지에 대해 漢代文獻인 『史記』와『漢書』를 통해 고찰해 보았으며, 끝으로 六經이 각각 어떠한 효용과 가치을 지니고 있는지도 살펴보았다. 더 나아가 先秦과 漢代의 문헌을 통해 六經의 배열순서를 정하였다. 제4장에서는 제2장과 제3장에서 논의된 성과를 바탕으로 해서 六經이 직접 『맹자』속에 인용되었거나 혹은 六經과 관련된 문장이 있는 부분들을 모두 검출해서 詩·書·禮·樂·易·春秋 순서로 맹자가 六經에 대해 어떠한 관점을 가지고 있으며, 또한 맹자의 六經해석 특징을 살펴보았다. 그리고 맹자가 공자를 私淑한 만큼, 공자와 六經과의 관계도 적절하게 언급하기도 하였다. 다만 맹자와 『역』의 관계를 다루는 부분에서는 별도로 ‘孔子와 『易』’의 관계를 다루었다. 왜냐하면 『맹자』속에 『역』이 인용되지 않았기 때문에, 공자의 易觀과 관련시켜 이해하고자 하였다. 비록 『맹자』속에 『역』이 書名으로 쓰이지는 않았지만, 『易經』과 『易傳』의 思想과의 관련이 있다고 판단했기 때문이다. 그리고 荀子의 易學觀도 참고하였다. 이러한 분석과정을 거치면, 맹자가 이해했던 經과 六經에 대해 알 수 있을 것이고, 더 나아가 맹자의 六經해석의 특징과 『맹자』속의 六經 관련자료가 현존하는 자료와 어떠한 차이가 있는지에 대해서도 그 결과가 도출되리라고 본다. 本論文主要硏究了孟子的六經觀. 首先抽出了『孟子』裏面所引的六經及其評論部分, 然後把他的思想結合起來硏究. 又硏討了跟今傳的六經有甚麽差別. 還有根據孟子私淑孔子, 以『論語』爲中心參考了孔子和六經的問題. 本論文的議論按照經、六經、孟子和六經順序展開硏究了. 第二章通過先秦文獻卽『詩』、『書』、『易』、『論語』、『孟子』、『荀子』、『左傳』等儒敎經典硏討經的先例及其意義. 首先通過文獻的先例進行分析, 然後從語言文字方面如上古音、甲骨文、金文、『說文解字』、『爾雅』探討了經的意義. 通過以上的議論得出的經的含意, 跟漢代通用的藝的含意進行比較以下. 本章考察了通過二十五史對於『孟子』的地位和評價, 又硏討了『孟子』的作者和成書時代. 由於『孟子』的作者和成書問題有關跟六經的成書問題, 所以前輩學者的看法爲中心得出了比較恰當的結論. 第三章考察了六經和六藝的差別、六經的成立背景、六經的效用和價値、六經的排列順序等. 本章首先通過六經和六藝的槪念差異確定六經的意義, 又考察了通過漢代文獻卽『史記』、『漢書』對於六經一詞出現的時代進行考察. 並考察了六經的效用和價値.最後通過先秦和漢代文獻的考察定了六經的排列順序. 第四章, 根據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結論, 抽出『孟子』中所引六經及其評論部分, 然後按詩、書、禮、樂、易、春秋的順序, 考察了對於孟子的六經觀和孟子的六經解釋特點. 由於孟子私淑孔子, 時常談到了孔子和六經的關係. 只是在孟子和『易』的關係部分上, 另外硏討了孔子和『易』的關係. 我以爲雖然『孟子』中沒有直接引用『易』, 可是與易經、易傳有思想的相關. 還有參考了荀子的易學觀. 通過以上的各章的論述, 我們可以了解孟子所理解的經、六經和孟子的六經解釋的特點, 進一步對於『孟子』裏面的六經資料和今傳的六經資料之間有甚麽差異, 可以得出了恰當的結論.

      연관 검색어 추천

      이 검색어로 많이 본 자료

      활용도 높은 자료

      해외이동버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