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原來是詩六義中之一, 其意義爲「鋪陳其事」, 是中國古代詩歌表現方法之 一. 至後代, 成爲一獨立之文學體製, 形式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 但從其淵源而言, 賦可謂詩歌之衍變. 故班固〈兩都...
http://chineseinput.net/에서 pinyin(병음)방식으로 중국어를 변환할 수 있습니다.
변환된 중국어를 복사하여 사용하시면 됩니다.
https://www.riss.kr/link?id=A3333100
1990
-
700
KCI등재
학술저널
1-29(29쪽)
0
상세조회0
다운로드다국어 초록 (Multilingual Abstract)
賦原來是詩六義中之一, 其意義爲「鋪陳其事」, 是中國古代詩歌表現方法之 一. 至後代, 成爲一獨立之文學體製, 形式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 但從其淵源而言, 賦可謂詩歌之衍變. 故班固〈兩都...
賦原來是詩六義中之一, 其意義爲「鋪陳其事」, 是中國古代詩歌表現方法之 一. 至後代, 成爲一獨立之文學體製, 形式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 但從其淵源而言, 賦可謂詩歌之衍變. 故班固〈兩都賦序〉云 : 「賦者, 古詩之流也.」 從楚辭開始, 以較長之篇幅與優美之辭藻來發揮感情·想像, 便成爲戰國後期人們所歡迎之文學形式. 就荀子之〈成相篇〉與〈賦篇〉看來, 作家亦正是利用此類文體, 以表達他對當時現實態度, 竝吸引了讀者之注意. 至西漢, 因五言詩尙未進入文人文學領域, 文士之創作主要在於辭賦, 於是作賦之風大行. 加上帝王之賞玩與鼓勵, 有些文士, 便以作賦獻賦當作求官之門徑. 同時, 由於作賊者日多, 在內容形式上都有了發展. 較諸楚辭, 詩歌成分已逐漸減少, 而散文成分有所增加 : 內容方面, 除述志抒情之外, 復多體物叔事之作. 西漢初, 分封之諸侯王在自己的宮廷內往往廷攬人材作爲賓格. 各種人材之中, 文士更居重要位置. 著名的如淮南王安之賓格替他編《淮南子》及繼作楚辭, 梁孝王武則有鄒陽 ·司馬相加·最忌一班人. 他們的聯務是作爲文學待從, 以豊富 宮廷的生活. 枚棄也不例外, 首先仕於吳王비當郞中, 但吳王비不聽勸諫, 而投奔梁孝王, 作爲賓客. 後景帝任他爲弘農都尉, 但因他不樂作官, 而稱病以去官, 復游於梁孝王之門下. 這篇〈七發〉假說與客與楚太子的問答, 就是在這種賓客生活環境中寫作的. 〈七發〉的結構是用七段話向對方表達心意, 一段一段的鋪敍裝點, 提出問題, 歸根結底才提出解決的方法, 以前的六段一方面又是部筆. 使得文章絢爛奪目, 逐步引人入勝, 一方面又是提出其他各種解決的方法而顯示타們的不足取, 以證實後提出的唯一的方法. 自從枚乘創造了這種形式, 後人就有不少模擬之作, 如〈七啓〉·〈七命〉等, 於是産生所謂「七」的一種體裁. 〈七發〉的用意, 不外逐層提出物質享受之不足貴, 一層音樂, 二層飮食, 三層車馬, 四層遊覽, 五層狩獵, 六層特別提出曲江觀濤, 最後歸結到「要言妙道」, 耶各種學術思想, 以追求眞理爲目的, 這才是一篇之主旨. 全篇有如一幅連環的 圖畵, 作家善於修辭, 而對各種事物與自然情景作出生動的描繪, 顯出了高度的想像力與形象表現能力.
《 문심조룡 (文心雕龍) 》 의 논리에 비친 인명논리학의 영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