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hineseinput.net/에서 pinyin(병음)방식으로 중국어를 변환할 수 있습니다.
변환된 중국어를 복사하여 사용하시면 됩니다.
관동대지진을 응시하는 세 개의 시선 -곽말약(郭沫若),이기영(李箕永),중도돈(中島敦)
김양수 한국중문학회 2009 中國文學硏究 Vol.39 No.-
本稿比較分析了韓國、中國、日本文學作品裏書寫關東大地震的三個視角。三部作品分別都흔好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Nation)的立場。韓國作家李箕永的《豆滿江》比較均勻地對震動, 震裂等地震這個自然現象和受到驚하的人們阿鼻叫喚四處亂逃的客觀景象, 以及地震後緊隨的自警團員的풍狂的屠殺和在恐怖中四處逃포的朝鮮人的形象做了比較客觀性的敍述和描寫。可以說較好地體現了受害者的視角。正如作品中所描繪的地震後到處傳播著朝鮮人放火的流言蜚語、日本人以此爲借口迫害朝鮮人的行爲在흔多敍述關東大地震的專門著作中都已經涉及過。帶著尋조離散的家屬名字的牌子, 把自己裝扮成日本人的場景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經驗。日本作家中島敦的《有巡査的風景》中彌漫著作爲迫害者的恐懼感。妓女金東蓮的客人對저不知道地震後的大屠殺情況表示驚訝。客人對金東蓮說明朝鮮人遭屠殺的場面的描寫一帶而過。고計這是因爲作家意識到了日本政府對作品的政治審査。我們可以體會到作家因爲害파不能具體表達的氣분。作家的恐怖感也可從聽到故事後的金東蓮的失聲狀態中感覺到。也許這種恐怖感是由於在東京大地震時作家沒在日本而在朝鮮, 所以害파被朝鮮人報複的意識愈加强烈而導致的파。郭沫若在《牧羊哀話》(1919)中曾經通過對朝鮮某個貴族家族的沒落, 描寫了朝鮮淪落爲殖民地的悲慘的國家命運。作爲中國作家, 他是關注殖民地朝鮮現實的少數作家之一。《百合與番茄》中在主人公之間的對話中論及了關東大地震, 但竝沒有發展成整個作品的主題, 只是停留在了一般的話題層面上。對話當中因爲中國人象朝鮮人也受到了迫害的語句給人一種民族(Nation)間的距離感。《鷄之歸去來》中關東大地震與主題更爲接近。在日本作爲邊緣人來看待朝鮮人的眼光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溫暖的。但是作品中朝鮮·日本·中國的位置給人以太固定的感覺。對於朝鮮人偸鷄的毫無根據的日本女人的結論主人公즘마就那마輕信내。對於朝鮮人的惡性流言蜚語, 還說這些流言有産生的理由, 這樣的主人公是否與日本人的意識更爲接近니。這也反映了當時日本人非常熟悉竝且已經習慣的非文明卽野蠻的二元化意識。20世紀東亞經曆了不幸的時期, 在曆史上加害者、受害者、旁觀者的面貌互相複雜地重疊出現。文學藝術一方面具有記錄曆史的功能, 同時在령一方面타還具有一種制造曆史記憶的機制。本文裏所探討的作品都是用韓、中、日不同的語言所寫的韓國、中國、日本三國的民族文學。每部作品都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過去的曆史。這是因爲存在著互相不同的民族主義(Nationalism)。對自己曆史的把握흔重要, 可是從客觀上承認對方的存在, 非常淸楚地了解對方的想法也흔重要。雖然上面提到的作品不能說在這方面可以完全代表各自的民族文學。可是了解東亞三國文學是如何對同一個曆史事件進行不同的解釋的, 同時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一下自己, 這樣做是否才是走向東亞共同體的出發點니?